金石生大師武術思想略論
瀏覽次數:
日期:2014-04-25 21:33
金石生大師一生都在學習和研究少摩拳,都在探求武學的真諦。金石生大師從少年時期,就師從武學宗師、少摩拳的創立者、河南開封國術館副館長劉丕顯,數十年一直追隨其左右,盡得劉丕顯宗師真傳。劉丕顯是一位知識淵博、見識高遠的武學大家,他對自己的愛徒金石生不僅言傳身教,而且讓他在開封國術館學習各門各派的武功,又送他到中央國術館提高技藝、擴大視野,從而造就了一代武學大師。金石生大師在以后的數十年中,縱橫武壇,屢建奇功,乃至參加國術大考,入選在全國范圍內選拔的奧運會武術表演團成員,參加了1936年柏林奧運會,和其他團員一起讓中國武術第一次走出國門,并在世界體壇產生了巨大的反響。
金石生大師用畢生研究和驗證的少摩拳,不僅是一種形態古樸、簡約實用的武術,更體現著中國人傳統哲學的辨證思想,包含著博大而深刻的思想內容。金石生大師的武學思想綜合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武術有規矩無定法
金石生大師對武學的理解,充滿了辯證思想。他認為,學習武術一定要有明晰的傳承,強調傳統方法傳授的重要性。同時,他又反對僵化地運用武術,使武術成為形式化的肢體動作。他指出在武術的運用中,不可拘泥固定的俗套,要善于變化,這才是武術的精粹。
金石生大師不斷地教導后學:“要領即是功夫。”就是說代代相傳的基本要領就是一門武術的根本。他說:“中國的武術,各門各派都有著不同的傳授,比如曲中求直的方法,少摩拳講抻筋拔骨,少林拳講有縮有頂,八卦掌講爭裹,雖然敘述的語言不同,但都是對練拳規矩的要求。離開了基本的要領和技擊的原則,就不是武術。”各門派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練功方法和要領,產生了不同風格的技擊方法,形意的勇速,少林的短險,太極拳的以柔克剛等等,都是中國歷代武林前輩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反復研究、實踐的結果,絕非一人一時之功。
金石生大師曾多次說:“如果看書自學能上大學,要教授干啥?”借此比喻來說明武術傳承的重要性。如果割斷了武術從古到今的傳承,就是否認了武術的根本,從而否認武術的傳統,就否定了數十年、數百年乃至數千年武林前輩研究總結的成果。沒有傳承的學習和鍛煉,可能就是在不斷重復錯誤。金石生大師一針見血地指出:“沒有正確要領的武術訓練,就是盲學瞎練白搭工。”
金石生大師在強調武術基本要領的同時,反對僵化地運用武術,反對將前輩傳留下來的定型的招法生搬硬套到實戰中去。他在講解武術運用的變化時說:“順勢因勢,才是把式。”在實戰中,雙方都想以最快的速度制服對方,其反應動作沒有固定的模式,故不可能在對方攻擊之時從容地思索,然后用已經準備好的招法還擊,所以臨場發揮和應勢變化至關重要。
金石生大師晚年時,對于武術的修為更是進入化境。他認為:“技擊沒有一定不變的模式。武術是說時遲那時快的事情。”所以不可以用靜止、僵化的思想意識來衡量武術。金石生大師指出:“任何一種武術的招法,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單純、僵化地學習固定的招法是沒有用的。”并說拳有三用——“急用,機用,偶用”,“有規矩,就是沒有規矩;沒有規矩,就是規矩”。
金石生大師所傳《少摩五十八字訣》,說出了武術更高的境界,茲錄于下,以飧讀者:
“相敵引誘,虛實追撲;審查勁力,重擊摔拿?次湫g全程,如做文章,又如畫家布局,山川人物,瀑布頑石,幽谷沼澤,游魚猛獸,猴鷂搬竄,神身合一,是為拳。”
二、武術以務實為宗
金石生大師從青年到中年這一段人生最重要的階段,都是在跟隨劉丕顯宗師在開封國術館,以及在全國各地乃至到柏林奧運會參加武術學習和比賽活動中度過的。他的武術實踐,有各種級別的正式比賽,有純粹的擂臺對抗賽,也有師兄弟之間的對手訓練,以及民間武師之間的較技。那時的武術比賽沒有完善的規則和防護措施,這些擂臺實戰的經歷,對他武術思想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
金石生大師對武術的基本認識,來源于不尚空談的務實態度,其含義有二。
其一,金石生大師認為:“練武就是為了能打。”這樣的看法,與武術本源一脈相承。
其二,以實踐效果來解釋武術的內容和形式關系。金石生大師一貫注重武術的實際鍛煉和應用,認為應當摒棄未經實踐檢驗的、想象的武術理論。他甚至以極端的態度不討論武術招勢的名稱,當有人問某一拳勢的名稱時,他會很隨意地說:“你只要把動作練好,愛叫個啥就叫個啥,能用就是真經。”
金石生大師將某些空泛的武術理論文章戲稱為“文字游戲”。大師并非排斥武術理論,他對傳統的武術經典奉若圭臬,他對于武術的普遍規律和特殊現象的研究、探討都深刻而有見地。他對于每一個武術問題的討論和解釋,往往都是言簡意賅,抱定寧缺毋濫的原則不肯多說。但是對于練拳過程中的具體問題,他會不厭其煩地言傳身教,唯恐學者不能領會。
金石生大師非常尊重傳統武術,但他反對機械和僵化地模仿傳統。傳統是武術植根于其中的源泉,但是繼承不能機械地模仿,而重在學習原則和其中實質的內容。金石生大師一針見血地指出:“不管誰家的拳術,不論什么招勢,一上陣就挨打,那就不是武術。”“武術就是不講‘理’,能打倒就合武術的道理,能打的就是正宗。”
在教拳的過程中,他非常重視每個動作的基本要領和應用,而不注重套路形式。在講解短兵對練和散手對練時,他一再強調:“腦子里不能有框框,要根據當時應敵的情況,技術動作怎么用有效果就怎么用。”
三、一勢通百招百勢合一理
少摩拳是一個完整的武術體系,有基本的拳勢、樁法、單勢、行步法以及其他特殊的功法。金石生大師反復告誡他的弟子:“套路是軀殼,散手才是武術的靈魂。”他說:“學武術不能光學固定的套路,重要的是要學會每一個拳勢的基本功法和運動的原理,只有這樣才能了解武術的實質。”
金石生大師總結說:“一勢通百招,百勢合一理。”“練精一勢,勢勢精。”金石生大師還從另一個角度講解了其中的關系:“練拳不在于形式上的多少,關鍵在于是否掌握了正確的要領。如果每天練拳百遍千遍,求量不求質,那只是無數遍的重復錯誤,練得越多,離武術的正確目標就越遠。”每一個單勢,和與之相配合的步法、身法,以及運用的實踐過程,是構成一門武術的基本要素。如果脫離了每一個單勢的具體要領,其組合的套路也就成了純粹形式化的軀殼;如果能將一個單勢,從外形到內在的意、氣、力的配合都運用自如,那么對同一類型動作的理解自然會豁然貫通;如果將有代表性的幾個動作掌握了,那么一門武術的技術難點就迎刃而解,整個武術體系的原理也會了然于胸。
四、強調勁力運動的整體性
有人曾經問:“什么是整勁?”金石生大師答曰:“石頭落地!”
“整勁”的問題由來已久,實際上就是人在運動過程中勁力運用的整體性問題。
形意拳以三節說將人體的各個部位,按照根節、中節、梢節為三節,來闡述力發于根節,變化于中節,運達于梢節的過程,說明勁力的運用都是根力帶動梢力的整體運動。少林秋月禪師有云:“練到骨節靈通處,周身龍虎(即氣血)任橫行。掌心力從足心印,一指霹靂萬人驚。”這兩種勁力的傳導過程,說明了整體用力的方法,無疑是武術鍛煉的經典論述。
金石生大師的“石頭落地”說,則是勁力運用于彼此的感受。他在具體講解時說:整體用力的關鍵在于“既不能用力,又不可散渙無力”。問:“何解?”答曰:“不可用梢節僵死之力,不可意、氣、力不合而散渙無力。” 金石生大師不局限于具體要領,而是將人體作為勁力運用的整體,從精神狀態、呼吸和力量多方面來闡釋運動的整體性,認為人體運動的外形與精神、呼吸相配合,才是真正的“整勁”。他說:“‘手腳齊到方為真’還不夠,因為手腳只是外形,應當說‘意、氣、力齊到方為真’。”他得出“意、氣、力相合,就是整勁”的結論,并說“ 一勁(整勁)破百勁(散勁)”。
他強調要重視技擊過程中敵對雙方的相互關系。技擊是兩個人之間的對抗過程,單獨、孤立地鍛煉自己是沒有用的,那是想象的技擊,“上場一用就知道了”。所以在少摩拳學體系中,不但有與敵人對抗,還有誘敵、驚敵、破壞敵人勁力的種種技法和原則。
金石生大師對運動整體性問題的闡釋,不僅是一個具體問題的要領,其重要意義在于揭示了武術運動的基本原則,對于理解和解釋武術的具體問題有著宏觀的指導作用。
五、少摩拳重法不重招
金石生大師晚年對于拳法的理解更加深刻。七十余年的武術實踐,形成了他簡約而實用的風格,通過對武術不同形態的深入研究,他不斷參悟武術現象的內部聯系和本質特征,最終形成了重法不重招的武術思想,其內容有二。
其一,重理法不重形式。學習武術要重點掌握拳法的基本原理和運動原則,而不可機械地理解和學習某一個拳勢。金石生大師說:“少摩拳的大形就那么幾十個,每一勢的運用就是那么兩下,但變化的小動作可以說無窮無盡,應手的基本原則無非是里勾、外掛、高捧、低壓。腿的運動,只要按照進步進前步、退步退后步,往復、折疊的變化也就都有了。在具體的運用中,手、腳的運動有高一點、低一點,或者方位的變化,拳勢也就隨著變化了。如果不研究這些變化,每個拳勢都不實用,相應的拳理也都是僵死無用的教條。”所以,金石生大師在教拳時,強調不可死記每一勢的用法,關鍵要弄清運用的原則和變化規律。
其二,不拘泥于一法。金石生大師將少摩拳當作一個開放的系統,任何傳統的拳法、理法,甚至現代體育中的拳擊、擊劍術,他都兼收并蓄,借鑒其中的合理成分。金石生大師有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能力:別人練的獨門家傳拳術,他老人家一看,再照著練一遍,原來練拳的那人都不敢認了,說那神靈活現的樣子令人自愧不如。其實,這是因為他悟透了武術的“玄機”,對拳術的一般運動規律有了深入的理解,所以能形神兼備地體現出武術的神韻。
六、神意的運用是武術的至高境界
意,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特定的概念。意,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對事物超乎其一般形態及基本規律的理想化的思維形式。
金石生大師說少摩拳中所說的“意”,有三個基本含義。
一是指在練拳過程中,對動作要領和技術要領“念念不忘”,在意識上進行把握的思維過程。“意”是練拳規范性的保證,如果沒有意識的作用,氣、力就會散亂,身體動作就不能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二是指“戰意”,即在技擊中的格斗意識,即拳手在技擊中應用平時練拳的經驗,處理各種臨場變化的思維過程。這種“意”是動態的,變化的。“兵無常勢”,戰意也無常形。因時而動,因勢而動,因勢打勢,才是武術的最高境界。
三是強調對心智的鍛煉。金石生大師曾多次向陶德安先生談起這個問題,說:“人在擂臺上,只能被打死,不能被嚇死!”能臨陣不亂,一方面是因為藝高人膽大,另一方面則是有了平時對心志的鍛煉和修養。所以在拳術訓練中,金石生大師特別強調“練拳無人如有人”,無論以人為目標,還是以沙袋、樹木為目標,抑或是在空場上練習時以虛擬的假想敵為目標,都強調要如臨大敵、如臨戰場。
重“意”,就是追求內在與外形的完美結合,對于一門武術而言,就是要掌握建立在技擊原則之上的“意”。重意不重形,并非完全否定外在形式的作用,而是在掌握了基本形式,對拳理和具體實踐豁然貫通后更高的要求。對于“意”的運用,是武術不斷臻于完美,升華到高層次的結果。
金石生大師生于河南,落葉歸根于陜西,使少摩拳在秦地得以傳承。金石生大師的武術思想,對陜西,對全國,對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繼承和研究,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金石生大師的武術思想博大精深,是指導武術研究的重要方法論,我們只有深入地繼承它、學習它、研究它,才能理解其本質的內容,才能更好地學習和繼承前輩們留給我們的寶貴的傳統武術文化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