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太乙混元內功修持,它是以后天返先天為宗旨,要達到古人所說的“人天同易、天人合一”的修持境界,要達到這一目的,要求修持者由內到外達到統一合諧,這樣才能使身體內的氣機運化周身,而通達四梢,如果不能化掉后天之拙力和緊張的精神狀態,則必將導致體內的氣機流動受阻,而事倍功半,這就是在本功法的修持過程中七字訣要領所起到的作用,所以要求修持者在功法的修持中要深刻領會理解這七個字的內涵,并以此來指導修持實踐。
七字訣:松、靜、緩、柔、圓、虛、合。
一.松: 松而不散、不用拙力。
二.靜: 以靜御動、雖動猶靜。
三.緩: 緩如行云流水、而連綿不斷。
四.柔: 柔合舒展、節節貫通。
五.圓: 圓合自然、不拘不僵。
六.虛: 虛實分明、剛柔相濟。
七.合: 上下、左右、內外、及“神、形、意、氣”相合。
(1)松:松而不散、不用拙力。
所謂的松,是要求修持者在精神意識上放松,而不是形體上的放松,所以叫“松而不散”。而形體上的放松將導致“松馳、松懈、松散”,因此神氣不能相抱,則六神無主,也就是社會上所說的松松松一場空,空的結果是把元氣與病氣一齊放掉,而傳統的內功氣化之修持,它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土壤。在傳統文化中被譽為“眾經之首”的《易經》,是傳統文化的主干與靈魂,講的是“陰陽變化之理,萬物生化之機”,古人講:‘易’有“三易”,即“簡易、變易、不易”。三易之理貫穿在整個傳統文化之中。所以武當傳統功法修持也離不開三易之理,而把“松”字放在七字之首,它的目的意義不容忽視,
在理解了‘松’的內涵前提下,才能完成由“松至靜”的轉化,而進一步的去體會“靜”的意義,在理解領會了“靜”的含義后才能更好地加以運用。所謂的 “靜”,它不是單獨狐立的存在,它是在初步修持中的一種境界。而靜只是它的表面現象,它所孕含的勃勃生機,是宇宙自然之根本,萬物生化之動力,修持者在靜態中所產生的變化,既是古人所說的“無中生有、虛盡實生”的境界。所以說“以靜御動”,它孕含著易經上所說的“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哲理。而“動靜相生、剛柔相濟”之互化,既是易學中三易之變化,即由“簡易至變易”的轉化過程,“雖動猶靜”,在動中求靜,是指在修持中內外的協調,形與神相合,精神內守而神不外游。雖然肢體在運動,但內在的精神(思想意識)卻如之不動,去細心地體察在修持過程中體內的氣機變化。肢體所
產生的靈動自轉是由境來統御,而境的產生是由靜來作基礎的。所以古人說“由靜而入境”只此一徑可走,無二法門,這里所說的境是指修持者在靜態所產生的一點“靈光、靈動”。
(3)柔:柔合舒展、節節貫通。
柔是修持者在理解了“松、靜”二字的內涵并指導修持實踐的過程中,在修持者體內所產生的靈動,是由于修持者體內元氣在不斷充實聚結的前題下,必然產生“循經導脈、飛經走竅”等內在的氣機運轉,而“內導外形、如流水穿堤”,以柔韌和合之力貫穿于整體運動之中,柔呈于表,內孕陽剛之力,在修持中陰陽二氣的轉化,正合內家拳法所講的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理論,內家拳法所說的柔也不是絕對的純柔,而是柔于表面,剛在其中,是在柔中產出的真剛,在柔順中一但封死了對方的招式,則給對方的感覺是堅硬不屈的。而內家拳法中所講的“運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致,運勁如百煉鋼,何堅不摧”,所講的就是剛與柔的轉化。
(4)緩:緩如行云流水、而連綿不斷。
所屬類別: 信息之窗
該資訊的關鍵詞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