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icgga"></nav>
  • 歡迎您的光臨!今天是
    您現在的位置:氣功網 >> 中國功夫 >> 武術器械 >>

    古代劍術與現代劍術

    瀏覽次數: 日期:2014-04-25 21:36
    打開歷史的文化長卷,翻開中華武術的篇章,看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千百年來,武術走過了艱難而又曲折的道路,歷經千錘萬鑿、大浪淘沙和代代人的傳承與發展,這顆璀璨的明珠仍頑強地屹立在東方,光芒四射,照耀著神州大地。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世界燦爛的文化遺產之一。中華武術分為拳術和器械。而器械又分為刀槍劍戟等十八般兵刃,首屈一指的是劍并以劍為君。
    一、劍術的起源與發展
    劍為我國古兵器,曾被譽為“百兵之君”。劍術古代稱之為“劍道”!稘h書·藝文志》兵伎巧中曾列有“劍道”三十八篇,是對當時劍術的理論總結,可惜現已失傳。
    中國劍術的歷史相當久遠,據《史記·黃帝本紀》記載:“帝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題銘其上。”《管子·數地篇》記載:“昔葛天廬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矛、戟,此劍之始也。”在此后的夏、商、西周各代中,皆有鑄劍的歷史記載。如夏禹鑄劍,藏于會稽山,孔甲取首山之鐵鑄劍,周昭王鑄五劍投于五岳,銘曰“鎮岳上方”等等。當然,上述記述中不少屬于傳說,有待考證。目前我國最早出土的青銅劍是商代(公元前1711—前1066年)短劍,形似匕首?梢娊饘賱υ谖覈辽僖延腥Ф嗄甑臍v史。
    西周之前,戰爭以車為主,戟、矛、戈、殳等長兵器占重要地位,劍只作為統治者的權貴象征和護身武器。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繁,騎兵、步兵興起,劍在兵器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這時劍的品種、數量、質量都大大提高,出現了一批制劍的能工巧匠和眾多的“寶劍”、“利劍”、“良劍”。如吳國干將、莫邪曾制成靠之而合、分之即離,帶有磁性的雌雄雙劍。越國歐治予以高超技術和毅力鑄有合金寶劍五口,造工精美,形體互異,為世間罕有。迄今考古發現的吳、越青銅劍不下二十件,有的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至今仍花紋精美,劍刃鋒利,不銹不蝕,足見鑄造工藝水平之高超。
    與此同時,春秋戰國時期的劍術技術,也得到相應發展,“佩劍”、“擊劍”之風,甚為盛行。這時的劍術,主要以格斗相擊形式出現!肚f子·論劍》記載:“昔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擊與前。死傷者,歲余百人,好之不厭。“又據《漢書》、《管子》記載,因吳王好劍,吳國許多百姓身上臉上留下斗劍傷痕或瘡疤。人民甚至把死置之度外,可見當時的擊劍近于實戰,而且并無安全保護設備,然而習劍尚武之風,卻遍及朝野。除擊斗形式外,劍術的套路舞練形式也很普遍!犊鬃·家語》記載,孔子的學生子路見孔子的時候就“仗劍之舞”。
    隨著劍術技術的提高和發展,劍術理論也日趨成熟!肚f子·論劍》中說:“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后之以發,先之以至。”對劍術的虛實相兼、后發先至、因敵變化的技法,做了高度的概括!秴窃酱呵铩愤生動地記載了一位著名的女劍術家的故事:一次,越王勾踐與大臣商討強國之策,大夫范蠡推薦了一位武藝超群,劍藝精湛的采桑少女,這位女子見到越王之后,精辟地論述了一套劍術理論。認為:“其道甚微而易,其意深幽而深,凡手戟戰道,內實精神,外示安逸,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布行氣候,身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脫兔;追形捉影,恍若仿佛;呼吸往來,不及法禁;縱橫逆順,直復不聞。”接著,這位少女當場舞劍,只見她閃展翻騰,上下飛舞,劍似流星,人如奔兔。越王看了,拍手稱贊,并賜名為“越女”。這個故事生動地反映了當時劍術技術及理論的發展水平,也是當時劍術深入民間,男女老少廣泛習練的一個縮影。
    秦漢時期,劍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與劍相關的事件常常成為歷史的見證,如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從武器上來看,這是一場短劍對長劍的搏斗。又如漢高祖劉邦“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在著名的“鴻門宴”上,項莊“請以舞劍”,演出了圖謀暗殺劉邦的驚險場面。漢時“自天子至百官,無不佩劍”(《晉書》),而且形成了一套嚴格的佩劍制度。當時還涌現出一批以劍術立名天下的高手,如張仲、雷被、史阿等人。許多著名學者,如司馬相如、東方朔等人,也是自幼學劍,技藝精湛。作為一代帝王的曹丕,更是一位劍術高手,他在《典論自序》中說,自己少時拜師學劍,聽說奮威將軍鄧展武藝出眾,并有空手奪白刃的本領,便一邊喝酒,一邊與鄧展論劍。至酒熟耳熱,二人以甘蔗當劍比試起來,經過幾個回合的較量,曹丕三次擊中鄧的手臂。鄧不服氣,要求再比,曹丕欣然同意。交手中,曹丕虛實莫測,引鄧中計,再次擊中鄧的前額,顯示了高超的技藝。另外,在西漢后期盛行的“百戲”中,還出現了劍術與舞蹈相結合的表演藝人。
    晉代以后,佛、道二教興起,但一方面,習劍遺風仍然存在,如聞雞起舞的祖狄,“少年學擊劍,妙技過曲城”的阮籍,都是當時的劍術名手。另一方面,也開始了宗教與劍相結合的現象。后期道家(道教)幻想通過煉丹、練劍,達到長生不老的仙境,劍被稱為“法器”,這給劍蒙上了神秘色彩。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曾被齊高帝拜為左衛殿中將軍,后隱居山中,號稱“華陽真人”,著有《古今刀劍錄》,對刀劍歷史做了詳細介紹,同時也開創了宗教與劍術結合之風。
    唐宋時期,劍術重又振興。朝野上下,文武將相,儒道戲雜,莫不以習武學劍為能事。著名詩人李白,自稱“十五好劍術,三十成文章”。王維自稱“讀書復騎射,帶劍游淮陰”。杜甫平生以劍為伴,“酒闌拔劍肝膽露”,“拔劍或與蛟龍爭”。他們不僅是一代文豪詩圣,而且也是“起舞拂長劍,四座皆揚眉”的劍術高手。著名畫家吳道子、書法家張旭,在觀看了舞劍之后,都深受啟發和激勵,書畫“若有神助”,技藝大為長進。這證明了劍術不僅在技擊方面有獨到之處,而且在精神上,藝術上,也具有特殊的感染力。
    民間劍術活動,在唐宋時期有長足發展。據記載,當時庶民百姓,每逢勞作空隙,“擊劍相試,觀者絡繹不絕”。宋代詩人蘇軾,對民間的武術發展給予了熱情歌頌。他曾寫道:“提劍本是耕田夫,橫行天下竟何事。”這一時期,劍術在“百戲”隊伍里,在街頭藝人中,也有廣泛的開展。公孫大娘、李十二娘都是當時街頭著名女藝人和舞劍能手。詩人杜甫曾有這樣的描述:“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耀如羿射九日落,嬌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以上史料表明,當時作為武技的劍術更趨向于健身性、藝術性,并日益與體育、文娛活動相結合。
    應該指出的是,唐宋時期的劍術在與宗教結合過程中,荒誕迷信的一面也有所深化。以降妖伏魔、飛劍取首為內容的劍俠小說的出現,宣揚了神怪迷信,愚弄了群眾。
    元代以后,武術經歷了坎坷不平的發展道路,劍術的發展也是這樣。元朝統治者嚴禁民間習武和收藏兵器,規定“教人兵藝,仗之”,致使劍術流傳受到壓抑。
    明代是武術重獲發展的時期,出現了很多武術流派。當時雖然火器已經廣泛地應用于戰爭,但武術的軍事價值并未消失。如著名戰將俞大猷、戚繼光、何良臣、茅元儀等在撰寫的各種軍事著作中,對包括劍術在內的各種武術器械及各種拳法,皆有專門論述。與此同時武術的體育作用愈加顯著,劍術作為武術健身手段,更加廣泛流傳于民間僧俗之中,明末武術家吳殳,五十歲時還向漁陽老人學習劍法,寫成《劍訣》傳于世。
    清朝雖然也三令五申地禁止民間武術,但武術卻更加隱蔽地通過各種形式和渠道廣泛流傳。同時,社會上也出現了眾多武術門派,隨之也產生了各門各派的劍法,劍術呈現出千姿百態、各具特色的新局面。
    明清兩代的武術雖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形成了許多武術的門派、流派,但是劍術的地位卻遠不如古代顯著。其表現之一就是劍術在軍事上的地位下降。在當時重要的軍事著作中,劍術皆不占重要位置,如《續武經總要》、《陣記》、《紀效新書》和《武備志》等著作,多認為“拳、棍為諸藝之本源”。其表現之二是精通劍術的高手頗為罕見,何良臣在《陣記》中說:“卞莊字之紛絞法,王聚之起落法,劉先生之顧應法,馬明之閃電法,馬超之出手法,其五家之劍,庸或有傳。”表明一些精湛劍術缺少繼承,多不經傳。在《老舍余事》中作者也感嘆地說:“今無劍客,而少名劍。”其表現之三是劍術多附屬于各拳種中,作為各門派器械出現,喪失了獨立地位。然而在歷史上,社會習武以劍為主體,人們把擊劍、舞劍作為習武思奮、健身抒情的主要手段。
    二、現代劍術
    國民黨統治時期,雖然從中央到地方設立了一些“國術館”,甚至有些人提出了“提倡國粹”、“國術救國”的旗號,然而實際上武術并未受到重視。一些武術家生活得不到保證,群眾武術活動處于自發自流狀態,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中華武術基本停滯不前。
    新中國成立以來,武術作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得以被專家、學者和拳師們挖掘、整理和繼承,在此基礎上武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出現了群眾性練武的熱潮。劍術作為主要武術項目,更是備受人們的喜愛,其內容不斷豐富發展,技術日益充實提高。
    現代的劍術以套路為主要形式,其特點輕盈敏捷,優美瀟灑,氣勢流暢,靈活多變,剛柔相濟,吞吐自如。武術諺語素有“刀如猛虎,劍如飛鳳”和“劍走美勢”的說法,劍術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愛好者。
    現代劍術內容十分豐富,常見的有太極劍、青萍劍、三才劍、三合劍、龍行劍、八卦劍、八仙劍、純陽劍、綈袍劍、達摩劍、螳螂劍、七星劍、武當劍、飛虹劍、昆侖劍、通背劍、奇形劍、連環劍、龍鳳劍、十三劍、醉劍等等,數不勝數。為適應武術教學、訓練和競賽的需要,有關部門還編定了各種劍術套路和競賽規則,規定了劍術比賽的動作規格和要求,注意糾正“技擊至上”和“舞臺化”、“體操化”等傾向,從而使劍術沿著推陳出新、古為今用、繼承發展、百花齊放的道路發展。
    現代劍術的演練大體可分為單練、對練和集體演練三種形式,其中以個人單練為基礎。劍術按演練內容可分為單劍、雙劍兩大類。單劍多為右手正握劍,也有反手劍(劍身背向虎口握劍)、雙手劍(劍身及劍柄均較長,雙手握柄)的練法;雙劍則為左右手正握,兩劍呼應成對,協調配合練習。無論單劍、雙劍都有長穗、短穗之別,分稱為長穗劍、短穗劍,各有不同的技法和特點。就演練技術風格劃分,劍術可分為勢劍、行劍、意劍三大類。行劍突出一個“行”字,多在走動而較少定勢,要求身法、步法、劍法順遂協調,氣勢連貫,動作輕捷,運動中不斷變換招術,剛柔相兼,身劍合一。勢劍又稱站劍,突出一個“定”字,以一招一式見長,特點在于動靜分明、樁步穩固、勁力飽滿、造型優美和多平衡動作。意劍突出一個“意”字,要求在劍法運用中突出心意的表現,要求象形取意、意領身隨、快慢相兼、綿綿不斷、凝神斂氣和柔中寓剛,如醉劍、太極劍、八卦劍等等。當然,行劍、勢劍、意劍的分法,只是就其運動風格、特色相對而言,其間并無截然界限,實際上任何劍術都需要動靜相間、形意兼備、劍與神合、身與劍合、意與氣合。

    所屬類別: 信息之窗

    該資訊的關鍵詞為:

    ===返回文章目錄===

    熟女 av
    <nav id="icgga"></nav>